2008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首次設立“企業技術創新工程”。這個獎項不是為單項技術或產品設置,而是專門褒獎那些通過卓有成效地系統謀劃、依靠技術創新獲得持續發展的企業。獲獎的企業,都是以系統工程的方法,采取一系列有機聯系的措施來提升自身以及行業的技術能力和競爭力。從這一角度講,“三一重工工程機械技術創新平臺建設”的獲獎,不僅僅說明誕生于創新平臺的先進產品與技術受到了肯定,更為重要的是,三一培育出的創新平臺體系本身受到了認可。因為正是這樣一方創新“水土”,才成就了自身及其行業眾多創新成果的“一片森林”。
專注成就系統性
“2000年之前是探索階段,主要是面向客戶需求,開展核心技術攻關;2000至2005年是實施階段,在上海、北京等地設立研發中心,統一研發戰略,并構建創新平臺;2005年至2010年是提升階段,在德國、美國等地設立研發制造基地,打造全球協同設計平臺,以支持高效創新;同時全面進入裝備制造業。”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三一重工工程機械技術創新平臺建設”的獲獎,最大的原因不僅僅是這個平臺所帶來的技術成果,而是平臺建設的系統性、帶動性及其有效性。
要挖井,專掘一口。正是有了這份執著,工程機械技術創新平臺建設從三一重工在企業創建之初起就從來沒有停止過。從啟動到現在,三一工程技術創新平臺建設歷時13年,累計投入資金達50余億,參與人數3萬余人。
“成功源于專注,三一如果沒有長期專注于自身的行業,心無旁雜執著于自主創新,或許就不會取得像今天這樣的成就。”一位業內專家說道。
同時,三一創新平臺體系完整,包括“創新基地”、“創新機構”、“創新聯盟”三個硬件平臺,“管理系統”與“創新文化”兩個軟件平臺。軟件平臺與硬件平臺相互支撐。
軟硬件建設離不開大量資金的投入。三一每年將銷售收入的5-7%投入研發,并建立了9大試驗檢測中心、58個實驗室,在研究、設計、制造各階段,保證了產品品質。
“‘軟硬兼施’保障了創新平臺的系統性;長期投入與專注精神保證了創新平臺的有效性。”業內專家對三一的創新平臺這樣評價。
培育近3000家供應商
帶動數十萬人就業
三一在平臺建設啟動時就將自主創新作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制定了“一高雙核”的創新平臺建設戰略目標。即:堅持“核心技術自主研發,堅持“核心部件自主研制”,堅持“高品質”的產品定位。
這一戰略的制定為三一自身的迅猛發展指明了正確的航向。其中,不管是核心技術、核心部件在整個產業鏈中的發力,還是高品質的產品定位對客戶消費習慣的改變,三一“一高雙核”的戰略在對行業的帶動與整體提升上,均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從動力節能技術到智能控制技術,從瀝青水泥砂漿車到混合動力挖掘機……掌握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首創了一大批品質一流的產品,無疑帶動了行業技術進步。同時,三一研制了一大批核心部件,打破了受制于國外的行業困境,構筑了我國工程機械行業安全的產業鏈。此外,三一還培育了近3000家供應商,帶動數十萬人就業。工程機械行業中,唯獨三一的創新平臺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不是沒有道理。
值得一提的是,三一產品已出口到110多個國家和地區,這有力地促進了我國工程機械產品由進口到出口的歷史轉變,提升了行業的國際競爭力。
專利技術申請量、授權量均為業內第一
“技術專利化、專利標準化”讓創新加速
企業的生命力在于技術創新,創新技術經過申請專利獲得保護,再通過標準化形成物質形態的生產力是一個升華的過程。知識產權保護創新成果;標準化工作行使行業話語權、提高企業知名度和影響力,把知識產權與標準化工作做好,是三一建設創新能力的重要一環。
專利擁有量
居國內工程機械行業第一
2010年,三一知識產權工作尤為出色,全年共完成國內外專利申請1233件,其中中國申請1131件(101件發明與新型同時申請)、授權567件,分別同比上年度增長68.6%,88.4%;國外申請102件,是歷年總和的6.14倍。
截至目前,三一累計申請專利2226件,授權專利973件,年均增長率50%以上,專利擁有量居國內工程機械行業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三一首席科學家易小剛主持開發的節能發明專利“一種混凝土輸送泵的節能控制方法”榮獲中國專利獎金獎。中國專利獎是由我國政府頒發的專利領域最高獎項,其被聯合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認可,在國際上也有著重大影響,代表著中國自主創新和科技進步的最高水平。
掌握話語權,參與60多項
國家、行業標準起草工作
三一作為業內龍頭企業,被眾多標準化委員會和行業協會聘請為委員單位,擁有對各種標準化決策的投票權。
2010年10月,由三一重工主起草的《瀝青水泥砂漿半掛車》行業標準審查在江蘇召開。在這次會議上,專家們一致同意并通過了《瀝青水泥砂漿半掛車》行業標準送審稿。“我們起草的一個標準一旦通過,標準就會在行業內廣泛推廣。也就是說,在這一領域,我們就是當之無愧的權威,它所帶來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都是巨大的。”一位參加會議的三一代表說道。
從2002年至今,三一參與了60多項國家、行業標準起草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這不但讓三一第一時間把握了國家方針政策、掌握標準核心技術,占領市場制高點,同時,也為國家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行業競爭力作出了突出貢獻。
產學研打造創新“核動力”
在三一飛速發展的背后,有一個重要秘訣,那就是產學研一體化,該模式貫穿了三一從誕生到發展的歷程,并已成為三一企業技術創新的鮮明特點。近年來,三一在產學研合作方面更是動作頻頻,其中不乏大手筆:從重金打造中南大學三一研究院到攜手華中科大,共話戰略合作;從聯合各單位開展核心技術攻關到問鼎首屆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獎,產學研模式正為三一提升創新能力發揮獨特作用。
三一是產學研合作的產物
二十多年前,梁穩根、袁金華、毛中吾、唐修國四個年輕人白手起家,創辦了三一的前身——湖南漣源茅塘焊接材料廠。創業初期可以說是舉步維艱,人員、資金、技術都非常薄弱,企業經營十分困難。在關鍵的時刻,創業團隊得到了他們的大學老師—中南礦冶學院(中南大學前身)翟登科老師的幫助。就這樣,依靠來自高校的技術指導以及對該項技術成果的轉化,公司產品迅速贏得了市場,從而賺得了三一發展的第一桶金。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三一本身就是產學研合作的產物,沒有產學研合作,就沒有今天的三一重工。”一位在三一工作多年的老員工如此說道。
目前,三一的產學研工作在突破行業關鍵技術與開辟新的技術領域上,收獲了豐碩成果。三一與華中科技大學合作的“泵送關鍵技術研究”項目,孵化出一大批創新成果:用于混凝土機械的陶瓷內襯復合鋼管、耐磨眼鏡板、CAN總線分布式I/O系統、砂石含水量測量系統等,這些技術成果均在三一混凝土拖泵、泵車、攪拌設備上應用,為三一混凝土機械繼續保持行業領先做出了突出貢獻。
助推人才發掘
校園招聘是三一招賢納士的重要渠道,三一一年比一年火爆的校園招聘與產學研合作是密不可分的。在一些校園招聘會上,三一往往能享受到特別的待遇:中南大學校長黃伯云院士親自主持該校的三一招聘宣講會;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李培根院士親自出面為三一在該校的招聘做宣講。這一切都離不開三一在產學研方面的默默耕耘。
人才是企業發展的根本,三一目前在全球包括印度、美國、德國等地共設立了31個研究院,擁有研發人才5000余人。一位長期關注產學研工作的員工告訴記者:“三一的研發人員當中,有相當一部分來自于與三一有過項目合作的高校或者研究機構,一部分人員甚至還是項目組人員。在校期間,幾位博士曾與三一合作過863項目,他們畢業后就加入了三一。這些人員由于參與項目的原因,相比其他人員來講,對企業已有比較深入的了解,因此,往往能更快速地融入三一創新團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