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地飛翔
——遼寧檢驗檢疫局扶持沈陽出口機床質量安全示范區建設紀實
找準職責定位,實現職能轉變,積極推進檢驗監管模式改革,既是探索中國特色質檢工作之路的應有之義,也是提高檢驗監管工作有效性的迫切要求。
去年11月,國家質檢總局全面部署出口工業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建設。今年5月21日,批準首批9家國家級質量安全示范區。其中,遼寧沈陽出口切削機床質量安全示范區不僅榜上有名,而且成效突出:國家質檢總局將一次性批準沈陽機床示范區內33家企業為出口免驗企業。
遼寧省委書記王珉對此作出批示:“質量安全示范區的建設為我省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奠定了堅實基礎,希望進一步加強后續相關工作,強化引領示范作用。”
國家質檢總局局長、黨組書記支樹平作出批示:“請遼寧檢驗檢疫局認真落實批示精神,把機床質量安全示范區建設工作做得更好。”
——題 記
飛翔,是翅膀對藍天的渴望,也是翅膀對大地的眷顧。
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和風細雨里,一項新近來自國家質檢總局的質量監管政策,在遼寧大地貼地飛翔,在東北老工業基地重鎮——沈陽,引發了一股“沖擊波”。2013年5月21日,國家質檢總局批準了首批9家國家級出口工業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其中,沈陽地區出口切削機床質量安全示范區不僅跳級進入“國家隊”,而且成為其中的佼佼者。國家質檢總局將一次性批準沈陽機床示范區內33家企業為出口免驗企業,而且將在沈陽召開全國出口工業產品示范區建設現場會。
記者在沈陽機床集團采訪時,感受到的是撲面而來的感動,似乎連那一臺臺整裝待發的車床都是一團團、一簇簇綻放的花朵。該集團工會主席車欣嘉說:“這是富有含金量的榮譽,是可以觸摸到的光彩!”
榮譽如火,是溫暖,也是激情。
回首中國特色質檢工作之路,我們會發現,質檢工作之路總是與質量文化相伴而生,質量文化具有文化特性,文化在本質上是一種生活方式。隨著生活方式的變遷,質量文化必須與時俱進。因此,質檢工作之路就是一個適應社會需求、不斷創新、不斷揚棄、不斷超越的過程。
本世紀前10年,中國對外貿易出現了一次“狂飆突進”。業內人士都知道,舊的管理體制下,檢驗檢疫的“燒杯”已經盛不下進出口商品的浩瀚。基層一線經過多元化、多層次的探索,形成了諸多檢驗監管模式,雖然異彩紛呈,但是所有的創新思維中都暗含著一個理念,那就是企業的誠信至關重要。我們要在政府主導、企業負責、部門監管、行業自律的體制中,讓企業的誠信、生產者的良知復蘇。
2011年7月,國家質檢總局檢驗司組織了一次不同尋常的調研,一份《關于出口工業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的調研報告》呈送到總局領導的案頭。支樹平局長很快作了長篇批示,敏銳地定位:“這件事抓得好,調研報告也有價值。”他明確指示:“值得總結,應該深化。”隨后,總局副局長孫大偉立即作出了具體部署。
2012年11月,國家質檢總局下發了《出口工業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建設指導意見(試行)》。這是一個指導書,也是一個動員令。作為指導書,歸結成一句話就是:該管的管,該放的放。作為動員令就是:發揮我國產業在全球經濟中的比較優勢,建設一批企業質量管理能力強、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高、自主創新能力強、產業優勢突出、功能定位明晰、集聚效應明顯、輻射帶動有力的出口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隨后,國家質檢總局又出臺了“實施細則”。此舉可謂“一石三鳥”——建成出口工業品示范區、服務區域經濟示范區、檢驗檢疫制度創新示范區。
應該說,作出這樣的決策,摸準了地區經濟發展的脈搏。
因為,工業總是承接著科技創新的最新成果,是一個國家硬實力的基礎。
因為,我國工業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需要寬松的政策環境。
因為,美歐發達國家和地區的金融危機引發的世界經濟低迷,使他們尚在泥潭中掙扎。這個時候,把我們的著力點放在助推工業品出口上,為出口工業品減負、鋪路、助力,正好可以擠進發達國家留下的市場空隙。美國約瑟夫·朱蘭說:“質量是和平占領市場最有效的武器!”
正是這些觀念激活了各方面的興奮點。也正是這樣的興奮,在不同的層面激發了同樣的情懷,同樣的執著。于是,全國各地積極申報,首批9家示范區于今年5月浮出水面。這是差別化管理,因為有差別才有傳播價值。
“這是檢驗監管體制的一次自我革命、自我完善、自我救贖!”遼寧檢驗檢疫局機電處處長李實陽說。
在出口工業品中,建立質量安全示范區,這是第一次。給示范區內所有企業一次性戴上“出口免驗”桂冠,這更是第一次。兩個“第一次”疊加在一起,編織成一個光環,飄落在遼寧沈陽。
為什么是遼寧?為什么是機床?遼寧局副局長呂忠武向記者道出了其中原由。
遼寧是個工業大省,曾經輝煌的老工業基地,使遼寧獲得了“共和國長子”的美譽。但是,長子總是背負著家庭的包袱,在一個時期里,承受著國企的“三座大山”(冗員、債務、辦社會),陷入了體制化的瓶頸約束。進入新世紀,東北地區彎道超車,吹響了振興老工業基地的號角。國家質檢總局把握了這個動向,適時與遼寧省政府簽署了合作備忘錄,扶持遼寧工業復興。
扶持工業的切入點在哪里?裝備制造業是工業的基礎,機床是裝備制造業的母機。于是,遼寧局選擇了沈陽機床產業集群,把它打造成出口示范區。
機床是沈陽的傳統產業。1995年,在傳統工業醞釀體制上的“破蛹蛻變”之時,一筆世界銀行貸款撬動了一場資產重組。由原來的三大機床廠組建而成沈陽機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隨后擴展到昆明和德國的阿瑟斯雷本。
2004年沈陽機床產銷量突破5萬臺,躍居國內同行業首位。2011年,美國Gardner出版公司發布“世界金屬加工機床排行榜”,沈陽機床集團產值27.8億美元,首次位居世界機床企業銷售產值第一位。2012年,生產機床41567臺,產值182億元,仍居世界第一,其中出口貨值3058萬美元。
“第一是個什么概念?”采訪中,記者讓公司行政總監董凌云給出一個通俗的描述。他說:“銷售收入全球第一、技術上處于第一方陣前列。特別是在數控機床的大腦——數控系統方面,擺脫了德國西門子和日本發那科的制約,自主研發的數控系統搭載自己的機床主機,與日本馬扎克、德國吉特邁旗鼓相當。沈陽機床產品覆蓋金屬切削機床的車、鉆、鏜、銑四大領域,并且規格上從小到大到重大型都有,實現了多品種、全覆蓋,提供解決方案能力強,整體成套性全球評價最好。”沈陽機床集團只是一個核心企業,與之相關聯的企業還有32家。在工業園區、在示范區,在精細化管理的氛圍里,仿佛能感受到品質在空氣中彌漫。
工業是一首交響曲。我們要聆聽的是,屬于檢驗檢疫那一段旋律。
面對每一個采訪對象,記者都會問一個問題:“檢驗檢疫做了什么?”遼寧沈陽檢驗檢疫局局長于鳳琴感嘆道:“回過頭來看,沈陽機床進入國家級示范行列,那不是一天的工夫,是我們幾十年連續抓質量積累起來的。我們是一級帶著一級干,貓著腰、沉下去踏踏實實抓質量。”
“如果說寶劍鋒從磨礪出。我們的礪石就是實驗室。坐落在沈陽的國家級機電產品重點實驗室為我們提供了技術支撐。”沈陽局副局長張偉說。
記者在遼寧局機電產品檢測中心(即中認北方實驗室)采訪時,在實驗室里看到的全是機床零部件。該中心主任孫文說:“企業對國外的新標準并不很熟悉,我們就要把實驗室做成企業的內部實驗室。”
董凌云對記者說:“沈陽機床一路走來,檢驗檢疫人員總是與我們風雨同舟、貼身把關、貼心服務。”他指著沈陽局機電處副處長丁乙說:“我還是老廠的普通技術員時,丁處長就在為我們把關。”
車欣嘉對記者說:“在所有的政府部門中,只有檢驗檢疫跟我們最親,他們一直在管控著我們的質量。早期,他們對我們出口的每一臺機床都要檢驗。丁處長對我們廠的產品質量狀況比我們都熟悉。他頭腦里裝著一部沈陽機床的質量發展史。”
丁乙總是在忙碌,好不容易吃上飯,記者把他從餐桌上“揪”了下來接受采訪。他說,從1989年開始,他伴隨著沈陽機床已經走過了25個年頭。他見證了老機床廠出口創匯的篳路藍縷,他陪伴了技術革新的小打小鬧,也經歷了國際市場標準給企業帶來的沖擊。
企業管理者和員工對性能標準熟悉,對安全標準不了解,特別是對動態變化的國際標準掌握不及時,檢驗檢疫正好彌補了這個缺陷。
安全標準是企業的戒律。丁乙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力主企業改進“急停開關”的技術問題。
“電源已經切斷,機械還在慣性運轉,這是很不安全的。這個問題必須解決。”丁乙經常做的事,就是為企業提供來自國際市場的最新標準和來自國家質檢總局的風險預警。他曾經投入很大精力,幫助企業建立質量管理體系,通過CE、LVD、EMC和機械安全認證等。
說到管理體系,遼寧局局長崔茂森如數家珍,他說:“從機床產業聚集區到示范區,我們植入了6大管理體系:全社會質量安全聯動體系、質量安全動態監管體系、檢驗檢測公共服務體系、質量安全監控評估預警體系、質量誠信監督體系、推進名牌戰略和區域品牌建設體系。”
有人將其稱之為“遼寧模式”。“遼寧模式”能不能進入國家隊?國家質檢總局檢驗司的馮斌處長兩次現場考核。5月23日,國家質檢總局檢驗司司長王新來到沈陽調研,給予了充分認可。
管理,帶給你的是看不見的文化。質量,帶給你的是看得見的未來。換言之,沒有品質,也就沒有尊嚴。
王新對沈陽機床集團董事長關錫友說:“中國產品質量仍在被外國詬病,我們出口部分國家和地區的產品質量還很糟糕,而‘中國制造’不僅是質量問題,還是關乎中國政治、文化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對制造和出口假冒偽劣商品的企業要加大監管力度,盡最大努力管好。”
這番話讓記者體會到,建立示范區的“放”,絕不是對市場的放任,也不是對職能的放棄,而是理念的解放和模式的開放。由此,記者想到美國質量管理學家菲利浦·克勞士比在《質量無淚》一書的一段話:“今后十年,越來越多的產品、部門和公司將會終結,絕不是因為沒有錢,而是因為沒有質量。”
美國企業解決質量問題,保持基業常青的秘訣有兩個:一是創新,一是管理。創新締造經典,經典注定被銘記,因為經典的價值在于傳承的生命力。
中國檢驗檢疫體制將兩者融合而成“管理創新”。王新說:“進出口檢驗監管工作亟須創新思維、轉變職能。就是要把不該管的放掉,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管理者的消失。”這與清華紫光集團總裁張本正主張的“去除管理”境界不謀而合。
這就是讓檢驗檢疫部門的質量監管,像空氣、像陽光一樣,看不見,卻又無處不在。管理者不再是保姆,管理制度不再是精神壓抑和思想束縛。
遼寧局副局長呂忠武把這個理念理解為宏觀質量管理,他對記者說:“出口工業品示范區的管理學價值就在于,把微觀管理提升到宏觀管理,從而讓我們更加貼近于大局。我們的任務就是通過發揮職能,由產業優勢到質量優勢,由質量優勢到出口優勢,由出口優勢到發展優勢。”
遼寧局副局長呂小斌分析:“地方提出轉型升級,國家質檢總局提出簡政放權,兩者在出口工業品示范區這個平臺上形成了疊加效應,產生了一股正能量。”
從微觀質量管理到宏觀質量管理,最歡迎的是企業。
車欣嘉說:“國家質檢總局的這一舉措正好跟我們公司的戰略規劃相吻合。”
董凌云說:“一塊示范區金字招牌,帶來了三大效應:一是直接效應,就是減費,減費就是利潤;二是間接的效應,就是加快了物流速度。現代企業競爭不再是價格競爭,而是效率和服務的競爭;三是附加效應,就是幫助我們給供應商的頭上套上了一道‘質量箍’。”
7月的北國,滿目蒼翠,大地流淌著豐饒的綠色。綠色,是能量的合成,是希望的象征。人們期盼的首批國家級工業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建設現場會即將在沈陽召開。可以預見,這將是一次宏觀質量管理和質量文化的高層次演繹和高水平聚集。
讓我們伸出雙臂,擁抱這個盛會,擁抱這個盛會帶來的檢驗監管的新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