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苗成活率和移栽機械化程度較低,是國內外荒漠造林過程中遭遇的普遍難題。日前,一項名為“設施防護管育苗與機械化移栽一體化荒漠造林”的新技術通過江蘇省經信委組織的包括北京林業大學尹偉倫院士、湖南農業大學官春云院士等專家在內的專家組的鑒定。該技術應用苗木防護管,將試種幼苗成活率提升至95%,同時為機械化移栽提供便利。
據該專利技術擁有單位——南京三生萬物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技術總監麻浩介紹,目前我國西北荒漠地區傳統的露天育苗方式,種苗質量普遍較低、標準化程度差,影響植樹成活率和保存率;再加上荒漠造林機械化程度低,制約了荒漠化防治進程。新技術中應用的苗木防護管,既可作為育苗容器,克服現行露天育苗技術的不足;也方便機械化移栽操作,可基本不受季節限制,實現周年免灌溉造林;還可以在野外為幼苗提供一個保濕、保溫(早春)或降低地表溫度(夏季)傷害、減少風沙和小動物啃噬危害的生長微環境。該技術將育苗標準化和荒漠移栽機械化有機結合起來,實現防護管片材異地生產—運輸到種苗生產基地—防護管加工—設施條件下防護管育苗—標準化種苗出圃—機械化移栽—荒漠造林的一體化操作。目前,利用新技術在阿拉善荒漠共試種近500畝,有梭梭、甘草、沙拐棗、黑枸杞、紅枸杞、沙蔥等幼苗,成活率在95%以上。
鑒定委員會專家一致認為,該技術形成從苗木防護管及加工機械研發、苗木質量提升、造林后苗木防傷害到造林機械化研發等荒漠化植被恢復的一系列機械化配套技術體系達到國際同類領先水平,可為我國荒漠恢復和重建工作提供技術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