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長沙把握結構調整重大機遇,在城市競爭中脫穎而出,在前面六年進三位的基礎上,短短兩年時間,長沙連超石家莊、哈爾濱、鄭州、濟南四個重量級省會城市,呈加速“晉級”、跨越式發展態勢,創造了金融危機背景下的“長沙模式”。
2、前六年呈進位態勢的鄭州、濟南、南京因產業總體抗風險能力不足,位次有所下降。
3、受國家超常規政策的直接刺激,汽車、家電等產業景氣度空前,合肥(格力等家電)、呼和浩特(海爾、海信、TCL、創維等家電,國內五成份額的乳制品)位次繼續前移;武漢、長春、西安依托汽車產業的高速發展,暫時止住了排位下行的步伐。可以看到:金融危機的沖擊打破了城市間原有競爭格局,2008、2009兩年成為城市競爭非常重要的分水嶺。
今日,長沙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員會正式掛牌。長沙市主管工業的機構,名稱由過去的“長沙市經濟委員會”變更為“長沙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員會”。機構名稱的改換,既是長沙工業不斷發展壯大、逐步實現從“量的積累”到“質的突破”的真實反映,更是對長沙工業進一步做大做強,實現轉型升級、優化提質的有力推動。今日的“換牌”,標志著長沙工業即將翻開嶄新的一頁!
“十一五”期間
工業是長沙經濟最大動力
“十一五”時期是長沙工業歷史上發展最快、變化最大,結構調整穩步推進、比較優勢日益突出的5年。“十一五”期間,長沙規模工業增加值連續趕超昆明、哈爾濱、西安、福州、石家莊、濟南、鄭州7個省會城市,在26個省會城市中的排名由第15位上升到了第8位。
長沙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員會黨委書記、主任趙躍駟介紹說,這5年,書寫了長沙工業的不平凡歷史,長沙工業增長以明顯快于全國平均水平的速度發展。2006年至2010年,5年間全市預計實現全部工業總產值16778億元,比“十五”末凈增4.8倍。2009年,長沙工業經濟對GDP的貢獻率達到52.1%,規模工業增加值占全省26.1%,增速列全國27個省會城市前三位。
“十一五”期間,長沙市開始從“大抓工業”向“抓大工業”轉變,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產業發展邁上新臺階。經過5年的不懈努力,到2009年,長沙市三次產業的結構已調整為4.8∶50.6∶44.6,第二產業(工業和建筑業)在三次產業中首次占據半壁江山,工業成為拉動長沙經濟增長的支撐力量與最大動力。長沙第二產業引領長沙經濟增長的引擎作用突顯。
2010年,長沙工業預計躍上5000億元新臺階。“十一五”期間的5年,成為長沙工業發展史上最快的時期之一,工業經濟總量從2005年的1000億元,到2010年的5000億元(預計),5年時間內增長了4倍。
五年三大步
擁有了“壓艙石”與“助力器”
長沙“大工業戰略”對支柱產業發展的促進作用日益增強,產業集聚效應初顯。
這5年,長沙工業邁出三大步:長沙產業格局由三、二、一調整為二、三、一;隨著比亞迪、菲亞特等大項目的開工建設,長沙工業工程機械“一業獨大”的高風險格局在危機中悄然改變;聯合利華落戶長沙,福田、陜汽、博世、遠大住工、晟通科技、金龍銅業、飛機起落架、藍思科技等后續二三期項目的紛紛啟動開工,為長沙構建第二、三、四個“千億增長極”打下堅實基礎。 長沙工業經濟已擁有三大支撐體系:其一是通過扶持引導及市場的優勝劣汰,培育了一批綜合競爭實力較強的優勢品牌企業,如:中煙、湘涂、麗臣、夢潔、加加、振升鋁材、同心實業、金生煙花等擁有穩定市場占有率的行業排頭兵;其二是依托研發優勢的厚積薄發,孵化出了一批創新能力強、具核心競爭力的特色產業、支柱企業,如:以中聯、三一為代表的工程機械產業,以杉杉、瑞翔為代表的新材料產業,以威勝電子、金杯電工為代表的輸送變電產業,以楚天科技、千山藥機為代表的藥品機械產業等;其三是以市場為餌,充分發揮中部地區內陸市場輻射面廣的特點,引進了一批將長沙工廠作為南方重要戰略布局的知名企業,如:北汽福田、旺旺集團、娃哈哈等。“長沙工業既有成熟的煙草食品等輕工業不受宏觀經濟影響,保持穩健增長,起到‘壓艙石’的穩定作用;又有新興的工程機械、汽車等重工業把握市場重大機遇,實現高速發展,起到‘助力器’的推動作用。”趙躍駟說。
“十二五”發展宏圖
長沙工業將續寫新輝煌
本報訊(記者黎鐵橋)2011年正大步向我們走來,“十二五”即將迎來開局之年。趙躍駟介紹,2011年,長沙工業大品牌、大項目引進建設步伐將明顯加快,產業規模優勢逐步凸顯,我市支柱產業將呈現梯次壯大、交替支撐、同步沖刺的發展態勢。長沙將進一步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以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工業。“十二五”期間長沙工業經濟繼2011年平穩開局后,將呈現結構逐年優化、運行質量逐年向好的發展格局。
趙躍駟向記者描述了未來5年長沙工業發展宏圖
2011年:比亞迪等大項目達產后產能逐步釋放,工程機械、汽車兩大主導產業努力開拓市場空間,新材料、食品、電子信息等產業的后續優強項目相繼開工或投產。
2012年:工程機械、汽車行業洗牌與整合步伐加快;新材料、食品、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大項目的產能持續釋放。長沙工業經濟維持穩定增長。
2013年:工程機械、汽車市場出現回暖,食品骨干企業迅速成長,新材料產業迎來高速發展的嶄新階段,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產業在規模優勢及特色產品上初具競爭優勢。長沙工業實現較快發展。
2014年:國內工程機械、汽車行業洗牌塵埃落定,我市兩大產業競爭優勢日益明顯;新材料產業蓬勃壯大,在國內需求的強烈刺激下實現快速擴張;食品工業形成較為明顯的核心競爭力,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形成一定的特色優勢。長沙工業經濟呈現穩健增長的運行態勢。
2015年:長沙工程機械產業成為國內第一產業基地,參與全球競爭;汽車工業成為國內重要的生產基地之一,比亞迪、菲亞特、眾泰、陜汽等大項目全面達產;食品產業品牌整合、行業重組基本完成,大食品產業格局基本形成;住宅工業、蓄能產業帶動新材料市場急劇拓寬,發展空間廣闊;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及家紡服裝、煙花鞭炮、電站裝備等特色產業均取得長足發展,后勁較足。長沙工業四大千億產業集群成型,實現高位平臺的突破上行。
“十二五”期間,長沙工業將續寫新的輝煌。預計全市規模工業總產值在2015年有望達到12000億元左右,規模工業增加值可達到4000億元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