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產出分析研究經濟系統各個部分(作為生產單位或消費單位的產業部門、行業、產品等)之間表現為投入和產出的相互依存關系的經濟數量分析方法。美國經濟學家瓦西里·里昂惕夫(W·W·Leontief)1933年提出,投入產出分析的理論基礎是一般均衡理論。投入產出分析從一般均衡理論中吸收了有關經濟活動的相互依存性的觀點,并用代數聯立方程體系來描述這種相互依存關系。其特點是:在考察部門間錯綜復雜的投入產出關系時,能夠發現任何局部的最初變化對經濟體系各個部分的影響。編制投入產出表是進行投入產出分析的前提。目前,投入產出分析已經拓展到經濟研究領域的各個方面。在以下幾方面其作用尤為巨大:①為編制經濟計劃,特別是為編制中、長期計劃提供依據。②分析經濟結構,進行經濟預測。③研究經濟政策對經濟生活的影響。④研究某些專門的社會問題,如污染、人口、就業以及收入分配等問題。投入產出表又稱里昂惕夫表、產業聯系表或部門聯系平衡表。反映國民經濟各部門間投入與產出關系的平衡表。國民經濟每個部門既是生產產品(產出)的部門,又是消耗產品(投入)的部門。投入產出表是以所有部門的產出去向為行、投入來源為列而組成的棋盤式表格,主要說明兩個基本關系。一個關系是,每一部門的總產出等于它所生產的中間產品與最終產品之和,中間產品應能滿足各部門投入的需要,最終產品應能滿足積累和消費的需要。另一個關系是,每一部門的投入就是它生產中直接需要消耗的各部門的中間產品,在生產技術條件不變的前提下,投入決定于它的總產出。投入產出表按計量單位可分為實物型和價值型兩種,實物型是以實物量單位編制的,價值型是以貨幣單位編制的,按時間劃分,有統計和計劃投入產出表;按性質劃分有靜態和動態,平衡和優化投入產出表。按內容劃分,有產品、固定資產、生產能力、投資和勞動消耗等投入產出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