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在較短時間內使EDI與電子商務應用取得重大突破并成為國內少數幾個具有實際應用效果的單位,有其必然性。
首先,從海關在國民經濟中,尤其是在國際貿易活動中所處的位子看。作為國家對進出口貿易的監督管理部門,海關是連接貿易、運輸、銀行、保險等行業,以及外經貿、商檢等其他國家進出口管制部門的紐帶,也是對龐大經貿信息數據進行處理和傳輸的中樞。從圖11-1中可看出,海關與報關行、進出口企業、運輸部門、銀行及國家進出口管制部門等均有著密切的聯系。
圖11-1所示,海關處于龐大的數據的收發端,并要對這些數據進行處理,將其作為進出口監督管理和征收關稅、進出口結付匯及出口退稅等的依據。如果海關效率低下或出錯,造成的損失是巨大的。反之,其產生的效益也是巨大的。有資料表明,一艘裝運2700個集裝箱的遠洋貨輪,壓港一天就要損失5萬美元—6萬美元,這還不包括由此產生的一系列連鎖損失。另一個例子,如果海關與央行國庫及進出口納稅人之間采用電子支付系統來完成繳稅手續,僅因稅款提前入庫一項,就可為國家每年可省出在途資金利息數十億元。
其次,從海關各項業務發展需要看。改革開放以來,海關事業出現了建國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對外開放及對外貿易的蓬勃發展極大地促進了海關事業的發展,同時又給海關工作帶來了巨大的壓力。隨著我國進出口業務急劇增加,海關的業務工作量也隨之飛速發展,進出口貿易總值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出,海關各項業務每年的增幅基本保持在10%—20%之間。而與此同時海關人員總數增長十分有限,盡管海關已大大簡化了通關手續,貨物的實際檢查率已降到了極限,貨物在口岸上受阻仍時有發生,企業抱怨之聲仍不絕于耳。海關已到了惟依靠信息技術不能有效履行其管理職能的地步。
再次,從國外同行發展趨勢看。EDI與電子商務技術在海關領域的應用,從世界范圍來看,與其他政府部門比較,一直處于較領先地位,尤其是對國際貿易依存度較大的發達國家海關更是如此。從發達國家海關計算機應用歷程看,20世紀60年代是以貿易統計計算機化為標志的單項應用階段,20世紀70年代是以貨物通關計算機化為標志的綜合應用階段,而20世紀90年代是以高度自動化的EDI無紙通關為標志的高級應用階段。美國海關目前在其貨物報關單中,已有96%是采用EDI方式處理的,其中又有45%實現了無紙通關,而自動繳稅(銀行電子劃賬)已占總數的54%。為了有效限制國外紡織品沖擊國內市場,已與新加坡、中國等有關部門聯網,以EDI方式交換紡織品配額許可證發證信息。加拿大海關也在幾年前制定了從傳統的聯網受理報關業務向EDI方式過渡的行動計劃,開發了與其報關自動化處理系統(CCS)相銜接的EDI報關系統,開始接受EDI報關,EDI報關量已占83%。澳大利亞海關采用EDI模式處理進出口貨物,發展至今已基本上實現“無紙通關”,達90%以上。
從國際海關組織提供的資料看,發達國家海關普遍采用了EDI技術進行海關主要業務的處理,與本國貿易界的EDI應用系統已進入常規運行階段,其主要精力已轉移到海關與其他政府行政部門間及國際海關間的EDI應用系統開發上來,且應用領域也從最初的貨物通關環節擴展到諸如配額許可證管理、國際旅客管理等方面。如前面提到的美國海關與新加坡的紡織品配額許可證EDI管理,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三國海關、航空公司間的航空旅客信息先期預報等。面對世界性的EDI應用潮流,如果不EDI應用步伐,我國海關與國際海關的差距勢必進一步拉大。
最后,從國內EDI和EC技術應用環境看。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從政府行政部門到各行各業,對EDI與電子商務技術的應用越來越重視。不少部門和地方在“八五”和“九五”期間投入了幾十億,甚至上百億的資金,用于信息技術的開發和應用。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尤其是EDI和EC在外貿領域的應用,對海關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廣州、上海、深圳、廈門、青島、天津、大連、北京等地,許多進出口商貿企業、運輸公司、報關行和加工貿易企業,紛紛向海關提出了采用EDI方式辦理海關手續的要求。這一呼聲已從沿海口岸發展到內地口岸。與此同時,一些政府行政管理部門,包括外經貿部、國家稅務總局、國家外匯管理局等,為了加強對進出口貿易宏觀調控和嚴格微觀管理的需要,也迫切希望與海關開展EDI或EC方式的行政互助。
海關的EDI和EC技術應用,就是在這種內部和外部的雙重需求推動下開始的。
|